生态系统承载力研究方法

2017-11-27 | 作者 : jiping

category : 文档

生态承载力环评评估区内的每一类自然资源、环境及生态要素都有其空间位置,并在既定的时间点、特定的空间位置呈现其属性特征;环评所针对的规划或项目建设方案大都会对其开发利用资源、环境及生 态要素的类型、规模数量、空间位置做出详实、具体的规定。因此,生态承载力环评生态压力评估须就规 划或项目建设方案,确定特定自然资源开发类型、位置、规模与污染物排放类型、排放位置、排放量及生 态系统空间占用或破坏类型、位置、规模和强度;生态承载力评估须就生态压力评估涉及的资源、环境及 生态压力类型及其各项特征,逐一反映环境影响评估区 的承载能力;生态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估则须在空间 上一一叠加各项生态压力、生态承载力特征,评估、分析规划或建设项目可能对环评区域生态承载力产生 的影响情况。

上述各类自然资源、环境与生态要素的特征及生态承载力环评全过程 都可借助遥感(RS)、全球定位系统(GPS)、地理信息系统(GlS)技术得以快速、高效实现。3S技术不但可以可视化制图实时反映生态承载力环评的具体内容、评估指标特性及生态压力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对立具体、关键环节,且采用3S技术制图的前提是建立评估内容及具体评估指标属性的定量化、数字化、信息化数据库,故充分利用3S技术开展生态承载力环评,是实现评估指标和评估结果 科学定量化、评估过程透明化与可视化的关键。因此,依托3S技术的生境适宜性评价(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)模型、MaxEnt(maximun entropy model)模型等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生态承载力评估。



最多关注

近期文章